第六,催生拆包、套利的地下灰色产业链
所谓拆包、套利,就是将运营商的合约机买下,将手机和话费分开卖出,赚取运营商终端补贴或者渠道酬金。搜狐IT的宿艺对此曾做过一个专项调查,这个地下产业链形成于2010年前后,在2013年达到高峰,预计三大运营商四成的合约机被拆包销售,约达8000万部。以华强北为代表的集散地,在全国各省几乎都形成了一定的分销市场,产业链格局已经形成并运作流畅。
究其原因,正是2009年进入3G时代以来,运营商合约定制手机的力度加大,改变了传统渠道的利润格局,渠道商不得不谋求新的利润点,而运营商简单的政策、轻微的监管,给了渠道商钻空子的机会。很多时候,运营商的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KPI完成了就可以。即使运营商想了一些办法,如联通仿效欧美,采取“机卡绑定”政策,同样敌不过充满智慧的渠道商。
运营商营销费用减少后,地下产业链的整体市场被压缩了,会有些小玩家死掉,但这个链条会长期存在。
第七,使得运营商自身发展了用户,却不一定提升了能力
定制模式发展了用户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这种高成本发展用户的模式,是好的方法吗?个人认为,三家运营商的定制比拼,更像是军备竞赛。2013年,中国移动销售费用918亿元,同比增长14.5%,销售产品成本614亿元,同比增长48%。中国电信销售费用704亿元,同比增长11.6%;中国联通销售费用430亿,同比增长22.7%,3G终端补贴成本为78亿元,同比增长27.8%。总体来看,2013年在终端销售上的投入同比都增长了10%以上。然而,这种投入带来能力的提升却是有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联通通过补贴方式销售苹果手机已经多年。如今市场上的iPhone 5S,即使在有补贴的情况下,联通版的5S销量依然比不过没有补贴的非定制版手机,证明在销售能力上,运营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上级部门加大对保增长要求的时候,面对转型中的运营商更应该思考如何精益管理。
存在即是合理。所以,所谓“七宗罪”,并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区分。随着定制机数量的减少,这七种现象都会相应减弱,产业链上下游深度依赖运营商的相关节点,需要深思,快速调整发力方向,才能有效应对。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