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使得厂商遭遇增量不增收的尴尬
中华酷联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进入前五,但是利润却很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运营商渠道销售。其实,运营商打造手机定制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用户,而非打造手机品牌,因此低价往往是赢得运营商订单的关键,而为了获得运营商的订单,在规模上快速上量,部分国产厂商愿意牺牲利润求规模,这自然制约其品牌形象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增长。华为在推出P6时候,余承东就曾提出“米缸老鼠论”,来表达对国产手机“有量无品牌、品牌低端化”的焦虑,而运营商定制模式,正是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不能因此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选择销售规模还是选择利润都是一种战略考量,在国内手机市场,占住位置让别人无位置可占,也是一种打法。只不过,这种尴尬,在转型时期会变得愈发明显。
第五,使得用户忍受不胜其烦的应预装用软件,以及刷机带来的间接风险
有两个观点我是认同的。第一,预装软件可以给用户带来方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预装应用软件的手机,用起来很不方便,需要用户自己去逐一下载。对于一些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来说,挑战很大。第二,运营商补贴用户话费,在手机里面预装自有软件进行推广,无可厚非。
即使这样,很多用户还是不买账,发表过激言论的有,私下抱怨的也有。用户感到不胜其烦的主要原因是:运营商的做法基本没有以用户为中心,很少考虑用户体验。比如预装的软件过多,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很多用不上;预装的软件不好用,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同类应用,好用又免费,谁还想用这种不好用还收费的软件呢?担心后台走流量、个人信息泄露的用户也很多,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虽然直接原因不在运营商,却不可避免让用户怀疑运营商有这么做的嫌疑。
于是,很多用户的选择是:刷机!自己刷操作难度较大,找第三方刷容易在刷机环节藏下安全隐患,如第三方设置后门,央视及网络媒体有报道过相关情况。刷机之后,不再享有售后服务。用户怎么会不烦?对用户影响之大,从媒体曝光度及工信部出手管理可见一斑。直到去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才让预装软件乱象有所缓解。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