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手机与二流品牌,是未来华为终端挥之不去的阴影
接下来谈谈华为。华为消费者BG业务2013年营收首次突破90亿美元,智能手机年出货量5200万台据全球第三位,今年任正非提出终端业务强调利润为首,消费者BG要以利润为中心,“别让互联网引起发烧”。
任正非有军人的一面,艰苦钻研、强势与狼性的文化也在华为展露无遗。以华为背后的财力、技术实力与狼性,其目标显然不是打趴小米,而是面向国际,追赶三星与苹果才是终极。但小米手机作为既无终端品牌优势、又无硬件与技术优势的小作坊,无论在手机品牌影响与外界关注度上,却一度让华为终端黯然失色,这些都让华为如鲠在喉,很不是滋味。
但最近有评论人士指出:“在华为“云、管、端”模式下,终端虽不可或缺,但终端在整个华为体系里,更像增值的部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华为终端业务的边缘化。在驱动华为成长的核心力量中,终端并非华为的主业,在华为的“云管端”模式里,终端短期只能带来规模效应,缺少利润贡献。因此在终端策略上的调整上,华为以“以利润为中心”推高端精品策略。
这里要说一下客观原因:华为几乎在所有的主航道业务领域都会与国际巨头狭路相逢。可以看到,华为在服务器领域有IBM,HP,无线领域对手有爱立信,华为做数据通信产品会直面思科的竞争。做存储有碰上EMC,做虚拟化又和Vmware遇上,华为海思芯片业务的对手又是高通这种垄断性的国际巨头,手机终端当然也是对手林立。所以,在华为波澜壮阔的业务布局中,会相对聚焦主航道的领域即“云”和“管”,而在端,华为却强调以利润而非规模的布局,提出以“利润为中心”的战略,任正非要求华为手机业务“不做大规模品牌广告”,依靠产品体验、质量、服务等提升口碑,“别让互联网引起发烧”。当然,这符合华为一贯的不玩虚、实打实的“硬汉”形象。
但同时可以看到,长期以来,华为强调技术优势却欠缺发力手机品牌的锻造,手机又是消费者唯一可以接触到的华为系产品。对于华为而言,终端优势虽然明显,但华为的文化与基因导致华为的这些优势被束缚。华为的主业繁复庞大,也很难聚焦核心在手机业务。尽管客观原因存在,华为始终丧失了对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强势把控地位。无论是三星还是苹果以及国内的小米,都是品牌先行与营销发力,驱动品牌附加值上升,但在高端市场,华为的品牌不被认可,这无疑是一贯欠缺的品牌营销思路造成的硬伤,在未来,在追求利润的目标驱动下,一流手机与二流品牌,将是华为终端挥之不去的阴影。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