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痛苦中把握幸福
快乐是痛苦后的精神升华
人的一生都是在痛苦和快乐的交织中度过的。我们憎恶痛苦渴望快乐,可惜痛苦总是挥之不去,快乐却是久觅不得。痛苦是获得幸福前的阵痛,没有痛苦我们就无法感受快乐。
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密不可分。没有痛苦,就不会感受到快乐的珍贵;没有快乐,痛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不过,人类常有一个不良嗜好,那就是喜欢把痛苦甩得远远的,而此时快乐也将变得无处寻觅。久寻不得,痛苦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且对抛弃它的人疯狂报复。
什么时候,人会感到痛苦呢?想得到却又偏偏失去,人会觉得痛苦;想获得突破,苦苦努力却没有任何进展,此时人也会觉得痛苦;对现状无法忍受,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现状的束缚,此时人也会觉得痛苦。
痛苦是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会有很真切的感受。不过痛苦的对象却十分具体,如为钱烦恼,为工作忧愁、焦虑,为失去恋人悲伤,为丢失物品惋惜等。有些痛苦是在不平衡的心态中产生的,如自己拮据的经济状况,渺茫的发展前途,自卑的心理等。这也可能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
痛苦和快乐总是在相互交替中循环。在人生长河中,一个人不可能总在处在痛苦的深处,也不可能总是快乐常在。人永远生活在痛苦和快乐的边缘,没有痛苦就感受不到快乐。只有快乐,快乐也会索然无味;没有快乐只有痛苦,痛苦也就使人麻木了。
自从汶川大地震后,有一个词儿开始深入人心:大灾有大爱,地陷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其实回头想想,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痛苦和快乐交替循环中,小的痛苦总能让人收获小的快乐,大的痛苦也总能让人明白快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快乐是痛苦的升华。俗话说“千锤百炼成真金”,快乐是一种忍耐和沉淀,更是痛苦过后的精神收获。
对于痛苦,佛家有深刻的体悟。他们认为人生有八大苦门,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这些都是人生在世必定经历的轮回之苦。不同人对痛苦的感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对某一类痛苦的感受会尤为敏感。
痛苦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会忽略很多人生烦恼,这样他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痛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
当然,人生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而了解、认识自己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减少痛苦,就要认清自己的本质。
痛苦无法消失,快乐也不会常在。幸福和痛苦是一种互为伴侣,互相依存的关系。也许今天我们是幸福的,可是这将成为明天我们痛苦的根源;也许我们此时此刻正感到迷茫、困惑,明天就可能会豁然开朗,内心被愉悦感包围。
我们虽然不能控制痛苦和快乐,但可以控制的是让痛苦的时间短一些,让快乐的时间长一些。快乐就像追逐尾巴的猫,越想获得越无法得到,因为快乐不需要追逐。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多一些快乐,少一点痛苦呢?
真正的快乐是一点点减出来的,而不是一点点加出来的。现实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想占有更多,占有欲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所以,舍得是一种人生境界,舍去的是痛苦,得到的是快乐。舍去的是束缚,得到的是超脱。
对于深陷痛苦无法自拔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此时的作用就是提醒他们,痛苦是获得幸福前的阵痛。在感受痛苦,说明自己离快乐的距离已经不太远了。
如何才能使痛苦的自己抵达幸福彼岸呢?快乐总是被痛苦包裹起来,当把痛苦一层层剥去,我们就离快乐越来越近了。
对于痛苦和快乐,我们总是不断地穿梭其中。但每一次快乐来临都在痛苦的逝去后,而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转换中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有我即地狱,无我便天堂
地狱不在地下,天堂也不在天上,它们都在我们心中。纯粹的痛苦是地狱,纯粹的幸福是天堂。然而我们都是地狱和天堂的过客,既不属于痛苦也不属于快乐。真正的幸福是痛苦和快乐的中间地带,痛并快乐着。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是自己的地狱,但其意思并不是说身边所有的人对自己而言都是地狱。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当自己和周遭的人相处不愉快,难以调和时,他人对我们而言就只能是地狱了。
一直以来,我们总习惯从别人的眼睛发现真实的自我。在一些人看来,他人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别人的言语、评价,才可以看清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似乎不在自己心中,而是在他人的言语中。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什么是指他过去是什么,而将来并不存在。人是由一系列选择连接起来的生命过程。在选择的过程中,人是主体,是本质,选择的对象是客体,是表象。但有选择就有责任,我们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的责任。
我思故我在,但存在着并不一定凡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尤其在高度合作信息社会里,我们更离不开集体。存在即合作,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直都在与他人的互助合作中存在着。我们存在于社会,但社会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而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必需环境。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利益与感受,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矛盾,从而使自己陷入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越是紧张,我们越想远离他人。
远离是一种避免矛盾冲突的行为,即使我们暂时逃离,矛盾并未解决。因为我们内心产生的不是逃离后的安然与清净,而是孤独、空虚、痛苦。
当过度重视自己并造成与他人冲突时,他人就成了自我的地狱。因为此时别人对自我的评价总是负面的、消极的,让自己无法接受的。在我们眼中,他人就如同地狱一般,让自己感到悲凉、紧张、恐惧、痛苦。
只有通过正确选择,我们才能在正确的结果中存在,才能获取自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态度呢?先别忙着作决定,看完下面的故事后,你就会明白真正的地狱和天堂到底有什么区别了。
一个白领问上帝:“地狱在哪里?天堂又在哪里?”
上帝没有回答他,而是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一个大厅。大厅中央,有一个熊熊燃烧的火堆,上面吊着一个大汤锅,锅里飘出一阵阵诱鼻的香味。汤锅的周围围满了面黄肌瘦的人,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几尺长的汤勺。
这些人围着汤锅贪婪地舀着,由于汤勺太长,盛满了汤又太重,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也很难喝到勺中的汤。焦急中不时有汤溅落到自己的胳膊和脸上,还时常把身边的人烫伤。于是,他们相互责骂,进而用汤勺大打出手。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然后,他们离开那个大厅,又进入另一个大厅。同前面一样,大厅中央也有一个汤锅,许多人围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汤勺,除了舀汤声外,只听到静静的满意的喝汤声。锅旁总保持两个人,一个人舀汤给另一个人喝。如果舀汤的人累了,另一个就会拿着汤勺来帮忙。上帝笑笑,说:“这就是天堂。”
这就是白领看到的天堂和地狱,一切都是一样的,一切又都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吃的食物和用的勺子,不一样的是,地狱的人只知道痛苦地抱怨那只该死的长勺子,而天堂的人却借对方之手共享美食。
对于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来说,这是多么深刻的启示啊!其实,社会的真相也是如此。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但同时也应该学会奉献。只懂坚持信仰不知合作与奉献的人,就会像地狱里的那些人一样,只能在自私的自我挣扎中承受痛苦的惩罚。
有我即地狱,无我便天堂。对那些由于过分重视自己而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人来说,逆境生存智慧此时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生既要有所坚持,也需要相互合作。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同时也必需尊重别人的利益。
如果太过于重视自己,就会使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此时我们就很难顾及他人利益与内心感受。这无疑是画地为牢,自己囚禁了自己。所以,他人不是我们的地狱,地狱就在自己心中。在与人交往时,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少点自私,对别人多点关怀与谅解,我们也就进入天堂了。
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有人说,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认为是别人让自己痛苦的人,是因为自己的修养不够。佛说:“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朱熹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摆脱痛苦就必须认清痛苦的本质,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呢?
痛苦是内心对外在刺激产生的感觉。当身体受到损伤,或者心灵受到负面刺激时,人就会感到痛苦的滋味。
心理学认为,痛苦不过是人对所经历的事物与伤痛产生的感受。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内心感受,同样是离婚,有些人会感到痛苦至极,而有些人则会认为那是对自我的解脱。所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结果也不同。
痛苦是一种最折磨人的情绪。尽管它的产生来自外部刺激,但个人对刺激的认知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祸首。比如在大地震中成为残疾的人,身体某个部位的缺失会让他们产生痛苦的体验。但是这种痛苦更多的属于身体本能的神经反应,而且这种痛很快就会过去。
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由一个四肢健全者变成一个四肢不全的人时,我们会对自己这一现状感到痛苦。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了,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像往常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想到今后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时,他们会不自觉产生悲伤、失落、无奈,甚至绝望情绪。
所以,痛苦更多的是由认知引发的情绪反应。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对于自己想获得的东西,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此时人们会因自信受挫而对自己产生失望的痛苦感;失去自己喜欢的人,尽管一直在努力挽回,期望可以与她重归于好,但一切努力都不能使情况发生好转时,痛苦感就会油然而生,难以掌控。
占有欲越强,在不能占有时产生的痛苦感就会愈烈。所以,佛说:“放弃是乐,执著是苦。”但对现实中的人来说,很难让他们做到完全放弃。而且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凡事不成则放弃的习惯,他的人生也就很难有真正的幸福了。
有追求就有痛苦,有痛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快乐。放弃应该在努力、尽力之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弃得洒洒脱脱,否则就难免心有余悸了。
痛苦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每个人都有痛苦的体验,那么痛苦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痛苦,我们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做下面的测试,当知道我们的痛苦来源后,才能使自己更开心地生活!
你和心爱的人一起去逛街,偶然间经过一家电器商店,商店的橱窗里全都是电视机,你觉得第一眼看到的画面会是什么?
A.欣赏夕阳下山时男人背影
B.沙漠风光
C.两只正在嬉戏的波斯猫
D.奔驰在荒野上的斑马
如果你选择A,说明你可能正经历人生的低潮,事事不如意,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只要敞开心胸,静下来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要再为难自己,你心中的痛苦感被释放出来。
如果你选择B,说明你的痛苦源于你疑心过重、没有安全感。如果你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不妨找个专家做个检查吧!
如果你选择C,说明你对自己的恋人有过多的期待,为了摆脱这种苦恼,你应该学着接受他的缺点,而不是将他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
如果你选择D,说明你正在为自己的幸运而感到快乐,同时也害怕运气会突然离你而去。所以,为了摆脱担心所带给你的焦虑感,你应该学着独立一些。
爱情是最甜蜜的,也最能让人陷入痛苦。对于失恋的人来说,爱有多浓恨就会有多深,恨是痛苦在内心的异化。同时,痛苦也是纯洁爱情的代价,我们之所以感觉痛苦,是因为我们曾有过甜蜜。痛苦是对甜蜜的贪恋,是对失去后的珍惜。
不要把爱情的眼泪洒在无法挽回的一相情愿的思忆上,爱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完全占有,爱他和他无关。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占有欲的束缚,失恋后,我们只能和痛苦为伴;如果我们可以将其放开,他(她)就会以其他形式重新回到我们的思维世界中。此时,我们从淡忘中得到的一定是平静,从回忆中品尝到的一定是甜美。
爱是最容易束缚人心灵的,也是最容易使人陷入盲目主观的东西。面对失恋的痛苦,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感受悲伤,还可用快乐的心态去拥抱明天生命中的相爱与幸福。正确认识自己,修订不切实际的择偶标准。
如果你现在依然在痛苦中难以自拔,逆境生存智慧给你的帮助就是,重新修订欲望,该放弃的勇敢放弃,该坚持的继续坚持。
如果痛苦是因为自己在追求错误的东西,那就拿起勇气,果断地将其放弃;如果你坚信自己坚持的是正确的,那么痛苦中必然有快乐相随;如果你只感觉到了坚持的痛苦,那么只能说明你的坚持还不够坚定和彻底。
痛苦都是学来的
除了自己能让自己痛苦外,没有人能让你痛苦。当我们感觉痛苦时,其实那只是身体在脱离正常运行状态时向我们发出的报警信号:止、止、止。当一个人处于非常自然的状态时,他能够感到的痛苦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痛苦是学习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长大,但长大需要付出代价。长大的代价是我们发现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渴望自己快快长大,真正长大了,我们却又怀念小时候的天真美好、无忧无虑了。
长大后,令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忙于应付,根本来不及细想“我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它们都是从哪儿来的?”于是,我们渐渐适应了痛苦存在,并习惯了与它相处。
我们知道,成人比儿童的痛苦多,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明白利害,能够计较得失,能够体会荣辱,能够分别高低贵贱,他们似乎可以把一切都弄得泾渭分明。于是,当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了,痛苦就来了。
现实中,一个人的痛苦一旦有了借口,他就会毫不手软地让自己痛苦下去。然而,并没有人强迫我们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起来的。痛苦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过程,只有我们能让自己产生痛苦。痛苦的唯一元凶,是我们自己。
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就是痛苦产生的元凶,也许你会情绪激动地反驳:“我自己闲得啊,自己给自己找痛苦?”是别人的行为让我们产生了痛苦的情绪反应,就像别人说了一句伤害自己的话,此时我们就会觉得很愤怒,以致十分痛苦。
每当自己回想起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自己就会呼吸急促起来,心跳也会加快,真可谓:怒气难平,痛苦不堪。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普遍,只不过有些人记住得多,有些人记住得少罢了。
痛苦是在不断温习中学来的。在痛苦者的内心,他们会通过不断咀嚼别人伤害过自己的话、行为而自己谋害自己。因为我们每咀嚼一次,就会重新痛苦一番。我们让自己吃尽了苦头,让自己陷入了自我戕害的恶性循环中。
除了自己能让自己痛苦外,没有人能让我们痛苦。
你感觉现实中的自己痛苦吗?你知道自己的痛苦指数吗?先做一个测试,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经常陷入痛苦中的人。
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用“是”、“否”回答下面的问题,然后将肯定回答的个数统计出来,根据数目查看诊断结果。
1.在和別人谈话时,常会感觉别人在讽刺自己吗?
2.你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吗?
3.当你感觉很无聊时,一定需要有人在身边陪伴吗?
4.近三个月内,你认为从来没有哪一件事让自己觉得很开心、快乐吗?
5.你常常因寻觅不到知音而烦恼吗?
6.你很看重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吗?
7.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多赚钱吗?
8.你认为精神外遇比肉体外遇更严重吗?
9.你有自己特别的嗜好和兴趣吗?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2个以下,说明你是一个心态很正常的人,痛苦指数是零。或许你心里也有需要自己解决的麻烦事,但这些事情并不会难倒你。很多时候,你过得都很愉快,令人羡慕。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3~4个,说明你的烦恼事和大家差不多。现实中,你的生活很过得很平淡,如果能花点时间找出自己的爱好,你的快乐指数就会迅速上扬。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5~6个,说明你是一个内心较为压抑的人。你常会觉得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苦,这些都和自己的不够积极,无法突破的个性有关。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来说,及时调整自己心态,改变自己的想法是关键。
如果你的肯定回答在7个以上,说明你是一个经常被痛苦笼罩的人。你觉得自己像被诅咒了似的,什么倒霉事都会找上自己。凡事都不顺的经历让你感到非常痛苦。对于这类人,需要做的是多与人接触,增加每天的运动量,多与乐观积极的人聊聊,这样痛苦就会少很多。
知道了自己的痛苦指数后,接下来让我们再认真探讨一下痛苦到底是如何学来的。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言传身教,痛苦也是通过言传身教习得的。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言传身教莫过于经常和他们接触的成年人了,如父母、老师、叔叔、伯伯、阿姨、姑姑、爷爷、奶奶等。他们的痛苦、焦虑、怒火、身姿、表情会潜移默化到孩子的意识当中。除了他们以外,痛苦的学习还可能来自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
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老师、家长、他人直接讲的话会渐渐被孩子理解、掌握,而且一旦学会就很难忘掉。尤其是文学作品、电影故事、教材书本、电视台词等,反复的学习、模仿会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一般来说,孩子总是早早地接受了“好与坏”“对与错”的教育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教育是为了让孩子的行为能够有规矩可循,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行为会使孩子的天性受到扭曲,使其生活失去本然秩序、本然状态。
人类的地域风俗之所以被一代代沿袭下来,就跟孩子受到的言传身教有关。每种文化内部都包含有各种使人产生痛苦心理的因素,通过学习,这些因素会逐渐转移复制到我们思维意识中去。
所以说,我们的痛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而得。
孙悟空的逍遥与烦恼
玄奘西游是历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而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作者凭空构想出来的。孙悟空显然是整本书的核心,为了刻画孙悟空这一形象,作者洋洋洒洒用了几十万言。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本节将告诉你孙悟空是逍遥,还是苦恼,是痛苦,还是快乐。
五百年沧海桑田
顽石也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
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野火焚烧
哪怕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
激荡着情怀
为什么,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为什么,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这是孙悟空被困五行山下时响起的啜泣之声,冰雪覆盖、顽石青苔,花谢花飞、秋雨凄凉。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足足被压了500年。对孙悟空来说,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尽管出来后他的秉性未改,但整个生命状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从前是无法无天、天地纵横,敢把金箍棒捅到天上去,敢在幽冥界暴打阎王,敢和玉皇大帝对着干,要做齐天大圣,敢偷吃蟠桃,搅闹蟠桃盛会,敢与10万天兵天将兵戈相见,敢逼着玉帝钻桌子底下,敢在如来佛祖面前肆无忌惮。
仗着菩提祖师传授给他的一身绝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不服的就过过招,比个高低,有看不顺眼的就疾恶如仇,仗义出手。真是逍遥自在,真是痛快至极。不过,这种逍遥自在的背后似乎已经隐藏着劫难的到来。
对于一个活蹦乱跳,坐不住的猴子来说,困在五行山下的滋味应该比死亡更为恐怖。500年的折磨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得让人无法想像。在后悔、无奈、痛苦的折磨中,他拼命喊叫:“玉帝,如来,俺老孙被你们骗了!”很难想像孙悟空也会流泪,然而想着从前的“逍遥自在”,看看现在的自己,难免不悲从中来。
即使后来被唐僧从囚禁中救出来,他也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想干吗就干吗了。因为他头上多了一个束缚自己行为的紧箍。而唐僧的要求就像制度、规矩一样,一旦触犯了它们,紧箍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尽管他的秉性没变,但却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了。想不受惩罚就要按照唐僧的标准做事,而且他在做事情时会暗示自己,千万不能违规,要不然头又该疼了。孙悟空显然变乖了,变得懂事、听话、守规矩了。
以前,尽管他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我们并不会讨厌他,甚至还因此有点喜欢他。后来,他变乖了,变得中规中矩了,但我们不一定就愿意作者将其塑造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因为现实中的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小时候,我们像孙悟空一样,可以随着性子恣意胡为,只要自己愿意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去做,只要不喜欢就会毫无顾忌地发脾气,使性子。
然而,我们却在一点点长大。什么是长大?长大就是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要求,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长大后,我们做事情要瞻前想后,说话要符合社会要求,不能疯言疯语,胡说八道。做事要合情合理,不能想怎么就怎么。总之,我们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需使自己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规范做事情。
就像一杯水洒到土壤中,本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到头来却成了两个自己。一个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自己,原汁原味;一个是迎合世俗的自己,尽管虚假但却模仿表演得惟妙惟肖。
人什么时候最痛苦?显然是知道自己却又无法再成为真实的自己时。也许我们有能力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得很好,但我们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醒悟,发现自己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遥远,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真正的快乐和我们拥有多少物质无关,也和我们在社会中赚取的功名无关。快乐在我们心中,逍遥是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为着这个目的出发,但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开始。
每个人的成长都像孙悟空一样,一半是逍遥快乐,一般是烦恼痛苦。生活本身就是束缚,我们没办法只去逍遥而不去烦恼,每个人也都会经历像孙悟空一样的人生。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孙悟空如何在唐僧面前变乖,学老实,但他的秉性始终没变,率真、淘气、顽皮。
你的秉性是什么?在人生的各种变化中,你是否还属于自己,还认得清自己?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开始时每个人都满怀希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懈的奋斗与追求,我们终于发现,原来人生的希望不在远方,而在自己心中。
真正的幸福,别人无法拿走
你感觉幸福,幸福已在你身边了;你感觉不幸福,幸福已经离你而去了。幸福永远不会是客观实体,它只是你的感觉。作为一份独特的自我体验,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幸福就像一杯咖啡,苦中带有甜的味道,而属于自己的真幸福,别人是拿不走的。
我们一直渴望幸福,希望拥有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是梦想实现后的心情愉悦?是梦想成真时的欣喜若狂?是别人夸奖、赞美后的洋洋得意?还是一种被呵护的感觉,被尊重的自豪?难道我们所寻求的真正幸福就是它们吗?
幸福是有假象的,有时我们所感觉到的幸福未必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就如涓涓细流,可以在我们生命中不息地流淌;真正的幸福就如慢慢绽开的花蕾,是一种完完全全地自然开放。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生命的自自然然的状态。有求则苦,无求品自高。如果我们为了获得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并把它当作真正的幸福,痛苦就会在这种欲求中滋生出来,而且欲求愈烈,痛苦愈深。
假象中的幸福总是短暂的,幸福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骤然而至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中,我们可能会觉得生命价值的终止,可能会使人生陷入迷惑与茫然中,可能会觉得幸福过后是负担、压力。总之,假象中的幸福一旦降临,痛苦也就开始了。
赫尔曼的自杀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赫尔曼是一名英国残疾青年,残疾的身体让他痛苦不已,于是他就把人生的目标、意义设定为征服最高的山峰。这是一种生命的顽强,也是对自我的挑战。因为不甘受命运的摆布,所以他选择与命运抗争。
19岁时,他就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让他对自己不幸的命运感到些许安慰。21岁时,他登山了阿尔卑斯山;22岁时,他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他登上了全世界所有著名高峰。
在马斯洛5大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人类的最高需求。所以,对于他的壮举,人们都充满赞叹、褒奖,甚至对不少在逆境中苦苦挣扎的人带来希望与安慰。出人意料的是,在他28岁那年秋天,他在寓所里自杀了。
他为什么选择自杀呢?这令很多人迷惑不解。从自杀现场,人们找到了他留下来的遗言:“当我攀登上那些高山之后,功成名就的我,就感到无事可做了,我没有了新的目标……”这就是他自杀的理由。没有了目标,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和他如出一辙的内心感受。当人生失去目标后,生命也就在我们心中失去了乐趣。如果一个人把目标作为生命的全部,把幸福寄托在目标实现后,那么即使我们如愿以偿了,这种幸福也总是很短暂的。幸福过后,剩下的必然是痛苦、迷茫。
某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当资金积累到10亿时,金钱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对很多人来说,拥有花不完的钱一定会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他却重新感受到了比以往更加严重的失落。
他把拥有足够多的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时的艰辛却是漫长、具体的。当拥有100万时,他有过一些短暂的快乐,但很快就被500万的目标驱使着,进行更艰苦的奋斗。直到获得了10亿,幸福的快乐感已经不能再让他从这些攀升的数字中体会到了。
所以,目标、意义后面没有真正的幸福。如果我们依然想通过追求它们来获得幸福,到头来,我们踏上的注定是通往幸福的歧途。人生的目标及实现只是让自己走得更远,看到得更多,体验得更丰富,从中我们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有种目标实现后的满足、快乐,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真正希望获得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别人无法拿走的。如果你还在孜孜追求着心中渴望的幸福,此时逆境生存智慧要告诉你的是,它就存在于你的真实生活中。
真正的幸福不在我们的生活之外,不是物质财富,不是一首歌,一句话,而是我们生活中一种无形而又真实的感觉。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感受。我们可以拥有但却不能拿出来炫耀,我们可以怀着幸福的感觉与人分享,但却不能完全支配它。在真正的幸福面前,自己尚且如此,别人又怎么会拿走你的幸福呢?
总结:感谢那些痛苦的经历
经历痛苦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一种痛苦却有两种滋味。第一种滋味是当痛苦初次来临时的感觉,自责、悔恨、无奈、失落,这是多数人所共有的感觉。如果你只知在痛苦中咀嚼痛苦,痛苦的味道便越来越浓,甚至苦不堪言。如果我们能从痛苦中解脱、超越,那么到后来痛苦的滋味就是珍贵的回忆。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人人都在逃避痛苦。我们经常会因痛苦而难过、伤怀,然而生活中真的没有了痛苦,我们就会获得快乐幸福吗?快乐是痛苦后的精神升华,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被淘汰,一次次的晋级,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一定是痛并快乐着,哭并微笑着的。
有了挫折,我们才更需对生活充满热爱;懂得痛苦,我们才会感激赐予我们幸福的人与事。雨打梨花,飘零满地,但落花不会因我们的怜惜而重新回到枝头;滔滔江水,一往无前,它不会因我们的痛苦而掉转浪头、停止流动。面对痛苦,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认清真实的自己,并坚持、执著。
我们的内心有两个部分,一部分装着快乐的时光,另一个部分存放着痛苦的经历。每个人在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都会少不了这些词:幸福、痛苦、快乐、忧伤、欢笑、眼泪、甜蜜、孤独、坚定、迷茫、平淡、激情、梦想、选择、收获、温暖、热情、冷淡等。然而无论内心装着什么,痛苦和快乐都会是我们生活的主题。
经历痛苦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每一种痛苦都有两种滋味。第一种滋味是当痛苦初次来临时的感觉,如自责、悔恨、无奈、失落,这是多数人所共有的感觉。如果我们只知在痛苦中咀嚼悲伤,那么痛苦感就会加剧,以致令我们苦不堪言。如果我们能从痛苦中解脱、超越,那么到后来痛苦的滋味就是珍贵的回忆。
很可惜,现实中不少人在痛苦中尝到的只有越来越浓烈的痛苦。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在乎外在的物质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因为生活的节奏太快了,工作的压力太大了,我们来不及品味痛苦,到头来却让内心的痛苦堆积得更多。
生活五彩缤纷,风雨与阳光同在,而工作中的事儿更是纷繁复杂,千丝万缕。如职场中的人际纷争就是痛苦的一个重要根源,职场中的男女暧昧似乎也是一个永恒话题。
有一个关于男下属和一个女上司故事。男下属步入职场不久,就得到了女上司的青睐。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30多岁,长得漂亮又很能干,有着浓浓的女人味。他还知道,她丈夫很有学问,做研究的,常年在外地。
他们会一起看电影、喝酒,她甚至邀请他去她家做客,亲手做饭给他吃。他们之间有过亲密接触,只是从来不留他在家过夜,她的理由是心理上不习惯。似乎所有的男人都一样,在若即若离面前,他满脑子都是她,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被她控制了。
他很想“升级”这种关系,但每次都会遭到她的拒绝,这令他痛苦万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路上撞见了她和她丈夫。在他看来,那个男人确实气质涵养很好,明显高出自己很多。令他遗憾不解的是,为什么她守着这么好的一个丈夫,还要拿自己开心呢?
他不懂,是不是女人都很贪婪?还是她真的有那么点喜欢自己?女上司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真如他所想的那样吗?对有些女性来说,暧昧不过是她的情感游戏,平静生活中的新鲜与刺激,是她们繁冗工作中的调节剂。情感的空虚是不能被她们容忍的,对于成日独守空房、骨子里却传统保守的女性,暧昧是她们常用的一剂灵药。
只可惜面对这种情况时,男下属陷入了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如果他能够看清问题的根源,也就不用如此迷惘、困惑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痛苦又何止这些,有太多痛苦我们无法自解,甚至因无法承受痛苦而让自己陷入孤独、空虚、抑郁之中。
在痛苦中待久了,我们就会心生孤独,感到无助却有无可奈何。孤独是一种自我心理感受。有孤独心理的人常在芸芸众生中,感觉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心灵在孤独中默默忍受着黑暗的侵袭。在孤独的人眼中,他人都是自己的地狱,因为在他们眼中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
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就可能与抑郁不期而遇。自古逢秋悲寂寥,心中藏有抑郁之毒的人常常如秋风落叶一般,枯黄憔悴,没有一点光泽。他们也最怕冷秋的到来,正所谓“已觉秋窗秋不尽,难堪风雨助凄凉”。幸福不会因我们备受痛苦折磨而惠顾自己,因为幸福不在他处,而是在我们自己心中。
我们还可能在痛苦中感到空虚。空虚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感到空虚的人会处在一种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中。空虚的人常常会说:“事事不顺心,就这么混吧,不然还能怎么办?”“算了,就这样吧,没啥干头了!”不少人刚刚40出头,就感叹“好时光已过,自己不中用了”。如果这样,即使我们渴望幸福,它也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
千头万绪,幸福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在痛苦中把握幸福呢?幸福是痛苦后的精神升华,在痛苦中升华自我就是让我们不要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强求他人,苛责自己。我们之所以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就是因为自己的占有欲太强了。真正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别人无法拿走,过分地向往、追求是无法得到它的。
当我们穿越了痛苦的种种误区,认清了幸福的真面目,就不会拿着学来的痛苦自我折磨了,也不会因人生的无奈和无助而悲悯生活了。对一个真正获得幸福的人来说,他会虔诚地感谢生活中那些痛苦的折磨,因为正是它们才是自己获得了幸福的真谛。
不要再为那些痛苦的经历抱怨了,想在痛苦中把握幸福,就要首先学会感谢那些折磨我们的痛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