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iPad在推出第28天就售出100万台。上述产品都引领了主流市场的走向。不要说没有可比性,要知道这些产品在推出时,其所在的领域和产业也是刚刚起步,甚至不被业内看好。
究其原因,也许分析沃琪手表集团实习执行官Nick Hayek的某些言论也许能从中找到答案。近期,有报道称,苹果一直在接洽瑞士手表品牌的高管和工匠,并希望与这些公司达成新的合作,从而将高端手表制造专业技术引入公司,以开发iWatch智能手表。对此,Nick Hayek称没有找到达成任何合作协议的理由,你需要两只手或语音识别才能操作智能手表,这就需要大量电量,这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很难实现。由此不难发现,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相比,除了之前腕带一类的可穿戴设备具备极强的被可替代性外,操控和体验方式也是极大的软肋(与智能手机相比得出的结论吧)。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目前很多年轻用户已经习惯了智能手机不离手而不再戴手表,而中年人往往将手表作为象征着一定品位的装饰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两大主力消费人群缺乏必要的理由一天到晚将智能手表戴在手腕上。而这也是为何曝出近期苹果频频接触瑞士手表公司的主要原因(借助手表瑞士制造的品牌效应)。
当然最后的障碍就是业内谈烂的价格偏高和缺少杀手级应用。
但我们想说的是这个价格偏高和缺乏应用是和谁相比造成的呢?当然不是和目前的主流的纯手表,而是和价格不断下降和功能日益增强的智能手机。即市场和用户在选择所谓智能手表时,始终是将其与智能手机作为最主要的参照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尽管业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不振说出种种原因,但根儿上就在智能手机上,尤其是苹果的iPhone。这也是为何业内将可穿戴设备的希望寄托在苹果(例如传闻中的iWatch)上的主要原因。那么苹果能打破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对于可穿戴设备发展最大障碍的符咒吗?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