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被颠覆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所带来“羊群效应”已开始扩散。
有商业银行零售部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自余额宝推出后,其所在行的类似互联网理财产品流入资金规模开始不断减少,而流出量逐月攀升并已出现负增长。
截至2013年2月底,余额宝规模已接近5000亿元,用户已突破8100万。从2013年6月13日至今,余额宝规模每天以22亿元左右的速度上升。
由此可预见的是,当更多的客户习惯了余额宝,他们将慢慢远离银行,商业银行个人客户的各类业务收入都会下降。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除了挤压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利润空间,还促使这些业务脱媒,改变了现有人群的“金融习惯”,这些产品正在逐步动摇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事实上,银行还面临其他的存款压力。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目前多家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对公存款也开始明显下降。“春节过后,我们几个对公账户存款余额环比1月下降50%。不少国有企业开始通过旗下的财务投资公司,将原本的一般性存款转变为价格更高的协议存款。”一位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银行也在想一些堵截的办法应对。一位持有工行卡的余额宝用户近期发现,其转入余额宝10万元的操作屡次失败,原本可一次性转入支付宝账户几十万元。原来从2月28日起,工行把转入余额宝的最高上限降低至单日5000元。面对这一政策,该用户愤愤地说,“哪家银行不让我买余额宝,我就不用它的储蓄卡!”
面对这种局面的演化,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也放出了狠话。天弘基金一位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持有协议存款是银行的政策赋予的。如果以后市场适应了货币基金的发展,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就不会再做银行的存款,而是直接去买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券商发行的企业债 。“我们直接把钱给企业,把银行这个中间环节给取消。老百姓通过买余额宝直接投资企业发行的债券。这更恐怖,因为已经没有银行的事了。”他说。
鏖斗
一位银行业人士认为,余额宝的盈利模式是存在于两种利率属性市场的套利行为,一方面,个人存款是利率非市场化,利率对于资金流动的敏感性很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同业市场是利率完全市场化。这两种属性的市场在同一时期、不同领域和对象上差异明显,形成了巨大的套利机会和空间。
但是前述天弘基金人士却认为,上述这些,原本即利率市场化进程,是这一改革和银行对散户理财需求的漏洞共同创造了余额宝。
2003年货币基金运作以来,一直都以债券作为最主要的投资资产。2011年10月底,证监会出台新规,允许货币基金投资定期存款。同时规定,投资协议存款可“提前支付且不罚息”,并且,该协议存款属于同业存款范畴,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
针对“余额宝”的问题,银行业也亮出了自己的担忧,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要求对实际存期较短的资金适用期限较长的资金成本,将原本属于流动性管理范畴职责完全转嫁到商业银行,这不仅存在道德风险和监管套利空间,也存在金融风险。
之前一位与货币基金做交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不止三家商业银行与天弘基金签署了“提前支付且不罚息”条约。“但如果银监会告知我们不允许签署此类规定,我们将立刻执行。”
据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报了解,银行业也担心,一旦出现大量的集体撤资,货币基金可以不受存款期限的限制,而银行则需无条件向其转拨本金和利息,以便让其应付即时提现,这将不利于银行负债的期限管理,加大银行负债波动幅度,加剧银行流动性风险,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