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掀起的渠道之争,在移动游戏渠道中,和媒体的报道里,热闹非常。这些热闹努力吸引的观众,游戏研发商(CP)们却很冷静,绝大部分都表示欢迎渠道让利,但是在没看到增多的收益之前都保持质疑,对于新渠道也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为什么?
因为光说这一个比例,无意义。影响开发商收入的因素太多。
有一位CP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他说,就算你100%收入都给我,但是你只有1000块,这有意义吗?
分成比例背后,应该看些什么?
可能猫腻这个词,用得标题党了一些,只是为了指出,分成本身根本不如渠道自己强调的,媒体报道的,那么重要。每一家渠道可能都不同,分成之外的费用、配给什么资源、大家怎么合作,等等这些细节,综合在一起,才能决定研发商最终的收入。
“猫腻”1:CP的收入到底是怎么算的?分成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费用?
CP从渠道拿到的收入(这里假设CP自己发行)=流水—分成—税—推广费(广告)—其他费用
税怎么算?广告要不要钱?其他费用都有哪些?如果降低分成,提高这些东西,降低分成还有意义吗?
“猫腻”2:配送什么资源?
什么级别的游戏送什么广告、送多少?上线前,给不给靠谱的调整指导?上线后,给不给靠谱的运营团队?……
“猫腻”3:开放接入、联运和独代的问题
这是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大部分渠道都在说调整联运的分成比例。有人反问:“联运嘛,不是都上么?37也上,55也上啊。”
研发商到底怎么看,看着什么?
笔者大约采访了十数家研发商,大到银汉、小到还未推出过产品的团队,基本上都回答2点,第一,最终拿到手的总收入是多少;第二,对方团队靠谱不靠谱,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帮助。
但是成熟性的研发商和发展中的研发商又稍微有一点不同,前者更看重第一点,后者更看重第二点。
最终拿到手的是多少?
这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比例不重要,扣掉所有费用之后,乘以流水,得到的结果,才重要。
那么看重对方团队什么呢?
基本上研发商都是回答的:积累了多久的经验?有哪些成功案例?游戏研发和运营上能不能给出靠谱的建议?能不能一起打磨产品?
艺动的李波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在理,他说,“在商言商,谁也不会去做赔本的买卖”。吆喝之后,你不是还得去谈,签约的时候真正能收到的比例白字黑字要写上的。最后挣多少,试几次也都知道了,不是么?
(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