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样在时间上对他们进行管理?我举一个简单例子,上午11点钟的时候,我就会给他们打电话,问他们,今天中午订了盒饭,你要不要来吃?学生一听,免费的午餐,基本上都愿意过来。而且,会11点半的样子就赶过来,因为12点开饭,总不好12点再来吧。这样,就能调动一下,就能有效地保证他们整个下午的工作时间。
当然,举这些例子,不是让大家去效仿。我只是想说,在一个困难的环境里面,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这种解决办法要依赖于我们之前设身处地地有过类似的经验,这是和我们自己的优势相关的。
第二个选择是,2005年我们发布搜狗输入法。表面看来,我们及时发布了搜狗输入法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市场上很大的好评,立刻将正处于摇摇欲坠状态的搜狗品牌拯救了过来。但其实,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是个绝处逢生的事情,在做的时候我们自己随时感觉有可能会关门倒闭。
但是为什么我能够做输入法?第一点,因为当时我们的搜索做得非常不成功,但有了做输入法产品的能力,因为我们在做搜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词库。所以,我们把杀鸡用牛刀的方式,用到了输入法产品当中。如果搜索做成功了,我们是不会做输入法的。第二,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百度成功,所以给了我们要一个压力和机缘,鞭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开发输入法这样一个事情。
第三个选择是,2008年,搜狗开始做浏览器。最初提出这个想法时,面对的也是一片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浏览器是没有市场空间的。但好在我们最后坚持了下来。其实我们在研发过程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先天不足,包括战略上的不足、技术积累的不足,但2003〜2008年,用了5年的时间,我们还是让这些产品诞生了。
在这之后,搜狗就经历了两次与资本相关的变革。一次是,2010年,搜狗从搜狐分拆出来独立运营;另一次是,2013年,选择腾讯战略入股搜狗。
2010年之前,搜狗还是搜狐内部的研发中心,但是那会儿我发现体制已经变成搜狗发展的最大瓶颈,它意味着你不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集中为搜狗这一个目标努力。
好多年前就听到有人对我说,“如果你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你是做不成这件事情的”,我到2010年的时候才真正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但后来发现,这种后知后觉也是一件好事。
人经常说,看世界的时候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很简单,我们做搜索就做;到后面第三个阶段,叫做看山还是山,你终于明白了这件事要做成,背后你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环境、竞争力和体制环境。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