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按照既定招式出牌,阿里并无遏制京东的良策。
出手海尔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未来也可以拓展的方式:如果京东敢于对海尔等企业谈判获取较大的价差,阿里就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压低天猫的“虚拟地租”,而且,建立一种类直销的方式,专门扶植品牌厂商在阿里平台和京东竞争,让京东无法提价——京东今年的税息后毛利已经接近持平,阿里不太可能容忍它形成良性盈利,以致大肆反扑。
换言之,不排除阿里在天猫之外再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名牌企业的直销平台,诸如海尔、格力(董明珠在获得年度经济人物时候特别谈及)、三星等等,完全针对京东最畅销的产品定向攻击,从上游捕“鲸”为这些大企业所乐见,它们可以有更多议价权——这就像大商场当中,越是名牌越不需要付店租一样。
京东60%的销售来自于其首页产品,这让其防御力大受限制。
弦外之音三:预防假想敌微信
如果说短线为了菜鸟,中线为了京东,那么阿里真正最需要提防的对手显然是腾讯。
有了微信这个超级数字枢纽,腾讯率先在游戏发力,这尚且没有引起阿里的强烈反应;但是,等腾讯发力微信支付的时候,阿里急了。毕竟,支付是电商产业链当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移动侧的电商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模式,微信让腾讯有可能在移动侧直接截留阿里的电商购物流量,从支付入手曲线救国。
所以,阿里狠推来往,大肆收购新浪微博、UC、虾米股权,而且,甚至进入了曾经发誓不会进入的游戏业务,也不惜与360达成默契。但是,这些可能都不重要。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上,目前阿里的棋子都难以和微信抗衡,只能说已经棋慢一招。
阿里更需要解决的是,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如果将来用户在移动端购物场景下,更短选择微信场景下的购物,它该怎么办?如果每个微信公众账号都可以成为一个销售商店,它该怎么办?如果淘宝上的大店都同时在微信上做生意,但是不给阿里交营销费用它该怎么办?
这个假设尚未成为事实,仅仅因为微信的进化还没那么快,但是,一旦微信找到了商业模式,则为时已晚。
阿里结盟海尔,恐怕要做的就是要加固城墙,让阿里平台不仅仅是一个营销平台,还是一个售后服务的平台,这就需要给厂商,特别是品牌厂商让渡更多利益,达成更深的合作;这也让它有可能通过这种战略合作,圈占优质上游资源,入驻阿里的移动端平台——甚至,将来,不排除与微信的二选一。
毕竟上游优质品牌资源是有限的,阿里在天猫之外的新品牌、新逻辑完全可能。以前不信?阿里迟早会这样做。
(完)
- 科技
- 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