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着陆点
市场的冷遇并未能打消创业者的热情。
“听深圳的朋友说,深圳现在每个月平均冒出200款Android系统的手机手表,这个数据我感觉有些夸张,可能达不到200款,每个月50款还是有的。”映趣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昂如是说。
但受制于电池续航能力和屏幕尺寸,能够适配智能手表的应用少得可怜,对于开发者而言,开发动力不足,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唱吧CEO陈华就表示“非常不看好”智能腕表这一移动终端。他认为,“手表是一个被历史淘汰的东西,现在又被人捡回来没有任何理由。除了看起来炫酷,或者是高端人士为了彰显身份,手表功能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除了计步外没有特别好的应用方式。在手表上看短信、邮件很不方便。”
而一位已经投资可穿戴式设备的投资人则对记者表示:尽管现在可穿戴式设备呈现出蜂拥而上的局面,但这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一定周期内将实现自然淘汰,而从大趋势来讲,投资人仍然十分看好可穿戴式设备,“至于现在的这些设备是不是真正做到受用户欢迎,产品诉求点是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目前看起来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
“可穿戴式设备一方面要看创新的程度有多大,更要看是否符合中国市场人群的需要。”上述人士对记者说,“以手环为例,国外相当一部分人群已经对跑步形成日常的生活习惯,因此手环的计步需求更大,但在中国计步这只是少数人群的习惯,中国的硬件创业者做手环,更考虑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贴近的需求。”
他认为,“如同小米做硬件一样,可穿戴式设备也要想清楚用户需求的根本。例如,如何找到用户痛点,创造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做到极致,以及如何对用户塑造产品独特性,仍是目前国内可穿戴式设备需要补课的地方。”
而在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可穿戴式设备之所以呈现出概念火、销量淡的重要原因,一是在于目前的产品对于用户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不明显,二是在于“缺乏落地”以及生态系统的构建。
“以移动医疗为例,移动医疗最佳的方式应该是可穿戴和移动互联网和线下医疗体系结合,可穿戴式设备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这就像光生产车轮胎没有意义,只有和汽车整体以及交通路况等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此外,张毅认为,消费者不买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受制于芯片处理能力的限制,目前可穿戴式设备的“心脏”还不够完善和智能化。
他预计,未来的可穿戴式设备在把“新鲜”问题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借助人群和服务为硬件终端寻找更多的“着陆点”,“未来2~3年内,可穿戴式设备不仅仅是设备问题,更需要解决生态的融合问题和商业问题。”
(完)
评论